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文章内容
跨班区域活动反思 胡秋芳
发布时间:2021-09-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艳

跨班区域活动反思

——游戏的老师介入

   我在组织幼儿开展图形的区域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小朋友对材料的使用还是比较熟悉的,看到能合理操作材料,能玩出老师的预期值时感觉就是成功了,但看到一些能力弱的幼儿,感觉他不能“胜任”某个游戏时,往往会急慌急忙地“赶着”他去一个比较简单的、没有明确要求的游戏区域去玩。现在,想想我们还是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选择,耐心地去加以观察和指导,而不能为了效果而盲目地介入和干预。

今天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兴奋地进了自己喜欢的区域,我一眼望去,发现今天娃娃家里又很热闹,我看见一个孩子在厨房里烧菜,有一个孩子在陪娃娃玩游戏。一个孩子在陪娃娃玩游戏时,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当我看见时,那里已经不能看了。心想,为什么孩子们每次都弄得乱糟糟的呢,就算让孩子整理了,我也得第二次整理。顿时,我以同伴的身份进入到活动中,“呀,怎么这么乱呀,客人来了该怎么办呢?”喊道。这时,乐乐马上站起来说,那我们赶快整理一下吧,不然客人都不来了,于是,孩子们就跟我一起忙乎起来了。

确实,在区域游戏中观察和介入非常重要,老师能从自己的活动实践中总结出问题和经验,说明老师用心了。其他老师也来谈谈,从这次观摩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或者你觉得在跨班过程中,区域与区域的串联有哪些好的形式。

以上游戏的主题性非常鲜明,游戏也很有趣,动静交替,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还有一定的情景,比如:原来的穿图形项链非常传统,但是在游戏中如果把他稍微变一变,变成了在娃娃家串图形窗帘,这样一来,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将生活区和角色区进行了串联,设计得很巧妙。科学区的玩颜色也很有玩头,方法简单但有趣,便于小班幼儿操作。

 

                                                  胡秋芳

 

 

 

 

跨班区域活动反思

——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

 

小班幼儿在不断地尝试跨班区域活动的形式后,已经慢慢地习惯走动于两个班级教室之间,也慢慢地熟悉了各个班级的区域环境和材料的使用。

在一次晨间跨班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分别吃完早点走进区域拿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不一会,就听到小朋友喊叶玺和苏煜哲打起来了,急忙跑过去一了解,原来两人为了抢拼图玩具而争抢的,可是,明明拼图玩具材料充裕,为什么还要争抢,而且老师平时也经常教育小朋友玩具要分享。经过我的简短的劝说教育,两位小朋友恢复了正常游戏状态。通过这件事,我一方面重新思考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那就是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还比较强,自控能力差,对喜欢的玩具独占欲强。另一方面我也了解了一些孩子的家庭教育背景,现在的孩子在大人的百般呵护下,“唯我独有”的意识更强了,家长们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让孩子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为了调整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争抢状态,我在材料的投放上采取一点措施,就是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材料进行分类,让孩子们同时可以进行某一种材料的操作,这样在老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区域情况的时候,能满足孩子们的游戏欲望。同时,我也还是坚持利用小故事、儿歌的形式进行教育引导,希望能让孩子们在每一天的成长中慢慢懂得分享。

在科学区发现小朋友玩“颜色变变变”的游戏,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发现一下小朋友在拧盖子的时候手部力量不够,盖子拧不紧,而影响到后面“摇一摇,使颜色混淆”的环节,所以一些幼儿会在这时候放弃游戏探索。于是,我就凭借平时对孩子动手能力强弱的观察经验,请徐睿等小朋友来参加此项科学区活动,他们顺利的操作使“颜色变起来”了,大家觉得在自己的操作下看到了颜色发生了变化,非常有趣,并换着颜色玩起来,越玩越有劲。接着,我就邀请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和能力强的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遇到“拧不紧盖子”的问题,就引导他们互相帮忙,使游戏顺利开展。

 

                                           胡秋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新世纪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