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班区域活动反思
——整合资源创设跨班区域
跨班区域的活动展开需要跨班范围适中,便于幼儿跨班寻找自己喜欢的区域,也便于教师管理;各类玩具品种多、量大,且新颖、耐玩;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在活动区环境创设和指导上可以因人而异,发挥个人优势。基于我园硬件、软件的种种有利因素,我们统整资源,积极创设跨班活动区域,让幼儿有机会进入更多的大区域,接触更多的材料,与更多的同伴和教师互动,获得更多的体验。
1.统筹安排,创设“跨班” 区域环境。
活动区域创设以“互动交流、自主游戏”为目标,以“轻装饰、重参与”为原则。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经验、水平,以及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如,有的班级表演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有的班级时装表演富有创意,就将其作为跨班活动的“保留区域”);另一方面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平衡,使其在内容上更加全面。同时还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使每组跨班区域各具特色。如,有的教师在科学领域方面研究较深入,于是创设了一系列科学游戏:各种电路集成游戏、各种浮沉探索游戏、各种透视镜游戏等。另外,开设专门的功能室(新区),根据年龄班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投放新材料。如,我们在小班投放数量较多的同一类型材料,方便幼儿的学习与模仿,让幼儿在模仿中与他人交流、交往;大班则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材料,以促成幼儿的合作与交往。在空间上,我们以类别分区规划场地,将相同的材料汇聚一起并投放在比较大的空间,注意动静分区,并留出流动通道,避免流动干扰。另外,为了减少教师指导,把更多时空留给幼儿,我们借助图示介绍进区规则、游戏流程;游戏材料均使用标记,方便使用、取放。
2.组织参观, 了解各区所在位置。如果幼儿不了解各区所在的位置,就要花一定的时间寻找,特别是新区———功能室。因此,在跨区活动之前,两位教师分工合作:一位带本班幼儿参观;一位留在本班接待前来参观的幼儿,为他们介绍功能室的活动内容、操作材料、活动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幼儿在了解、认识环境的同时也能了解、认识区域管理的教师,这样可以缓解幼儿对新教师和新环境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同样,教师也可以了解各班幼儿,通过亲切的问候、交流以及环境介绍,初步建立起新的师幼关系,使师幼双方为跨区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3.戴牌入区,了解幼儿去向。为便于管理,教师将幼儿的名字写在两张本班统一颜色、形状的卡纸上。活动前,幼儿将自己的一张名牌放于班级去向牌中的“XX 活动室”处,另一张名牌则佩戴胸前。这样,各区指导教师就知道每个幼儿是来自哪个班的,同时也方便各班幼儿指着自己的名牌相互介绍、认识。教师接待他班的幼儿要十分热情,并鼓励其与同伴交往、交流,一起游戏。
4.确立活动作息, 建立规则、秩序。跨班区域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相互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不是一次就能见效的,但也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会影响班级正常的活动
程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