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小二 观察者: 程璐
观察日期 | 2021.4.2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游戏 |
观察对象 | 韩金哲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5岁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跨班区域活动,韩金哲对我说:“老师,我不想玩玩具了,我想去看一会儿书。”我说:“好的。”韩金哲从阅读区拿来了两本书,坐在桌边准备阅读。我看见那是两本芭比娃娃系列丛书》。我笑了笑,随口说了一句:“你喜欢芭比娃娃啊?”听到我的问话,他立刻将手上的两本书丢得远远的并说道:“其实我 一点儿也不想看这两本书。”“那你怎么会拿了这两本书呢?”“我拿错了,我要去换两本。”韩金哲将这两本书送回后,又拿了另外两本书阅读,这次他很主动地拿着书放在我面前,告诉我:“老师,我看的书是《神奇校车》。”区域活动结束后,看到韩金哲还没有从阅读区里出来,这次我清楚地看到,他的手中拿着一本看了一半的刚才他说拿错了的《芭比娃娃系列丛书》。 | 幼儿3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但5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差别。我们成人对男孩、女孩养育标准有着自己的模式,在
| ||||
引导策略: 当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特殊的兴趣时,在游戏中发现了奇怪现象时,在提出了自己想知道却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时,正是教师应及时捕捉的教育契机。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中,一定暗 含着他所感兴趣并需要追求的东西。我们要支持孩子的思想,就要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善于发现并满足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眼里有孩子,心中有孩子,就能接纳认同孩子的想法与做法,提供给每个幼儿尝试的机会。我们只有学会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解读他们行为表现背后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小二 观察者: 程璐
观察日期 | 2021.4.15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游戏 |
观察对象 | 徐梦涵 | 性 别 | 女 | 年 龄 | 5岁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在“开心大城堡”的活动中,孩子们以“制作弹 | 通过观看现场录像和照片记录,我发现“跑女1号”有时候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并且在教师担供的场景下生成了两种新的目主性游戏,由于我当时无法给出有效的引导,幼儿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没有进行下去,新生成的两种游戏也随之结束了。“跑女1号”又回到了“我不想玩”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反思,想到了可以用“语言”及“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 | ||||
引导策略: 在本次教研中,我突破了如何自主引导自主性游戏的瓶颈。知道了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不能只停留在“看看”的层面,而应该“有的放矢地去看”。接着,就要去分析、挖掘“看到“背后所隐含的“孩子真正的想法”。在了解到孩子的游戏倾向后.顺应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握学前儿童年龄阶段特征、确立“最近发展区”。同时.利用语言、动作等引导方法,积极发挥同伴的能动性作用,让幼儿“感悟”到可以玩什么,怎样继续玩,从而使幼儿以没有兴题到“被动参与"再到“全身心投人”。从儿童是游戏的主人,应该真正地把“玩"的权利交给儿童,让孩子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小二 观察者: 程璐
观察日期 | 2021.5.12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游戏 |
观察对象 | 陈梓乐 | 性 别 | 女 | 年 龄 | 5岁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今天是小朋友在生活体验馆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做寿司。老师刚刚介绍完做寿司的食材和工具,小朋友就急忙找好朋友两两结伴动手做起来了。女孩乐乐和女孩然然是一对好朋友,她俩自由组合成一-组做寿司。乐乐一直在忙着 ,而然然却常在一旁观望,还不停地指导乐乐:“先铺寿司帘,好,找海苔,衢铺米饭上去。”她在一边不时做个帮手。寿司卷好了,乐乐和然然却争了起来:“我来切!”“我来切!”两人互不相让。争执不下,两人一同手握餐刀刀柄一起切寿司。不过,好像并不方便切。我在一旁早已看了很久,这时见机插话:“两人一同切,好切吗?”“不好切!”她俩说。“怎么办呢?”聪明的然然看了我一一眼,说:“我们一人切一下。”乐乐说:“好!”我不再说话,继续观察。 | 我们能看出乐乐和然然这一对好朋友性格互补。乐乐动手能力强,然然思维敏捷、语言表达好。在“切寿司卷”时,两人发生了争执,各不相让。我在等待中给足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并通过提问启发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冲突不仅来自于社会性的学习,更呈现了同一年龄段对数概念理解的差异。作为教师,我在这个环节并未多加干预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而是通过提问帮助然然不断澄清“好朋友”的概念,推进她自己抉择,解决冲突。 | ||||
引导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生活体验馆的炊事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亲历生活的机命,他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张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小二 观察者: 程璐
观察日期 | 2021.6.10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区域游戏 |
观察对象 | 李宝意 | 性 别 | 女 | 年 龄 | 5岁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医院游戏开始了.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医生”“病人”“护士”。我一边看着孩子们游.戏,一边随手拍了一一 些活动照片,发到班级群里,给家长们共赏。一会 儿,李宝意妈妈发来信息:“老师,为什么我们家李宝意总是当病人啊?我看了几次,他都是在当病人,能不能给他换个角色?”我解释说:“角色不是我们安排的,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她立刻说:“没出息,每次都当病人。”又一次游戏开始前,我问了下李宝意:“今天你要不要去当当医生?”他摇摇头,还是要当病人,而且选择了当笑笑家的“宝宝”,让笑笑带着他,跑来跑去看各种“病”。一会,李宝意妈妈又给我发来了信息:“老师,能不能帮我说说他,让他也试试别的角色,这样发展才能全面的呀。 | 游戏往往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活动,他们不会选择难度高于自己能力的活动内容。医院游戏是刚开设的游戏,李宝意之所以总是选择当“病人”,应该来说“病人”是最适合他近期发展水平的,对当“病人”,他有着一定 的经验,不需要他努力去表现。如果选择医生,需要主动接待“病人”,询问“病人”病情,思考如何治疗;选择“护士”,需要能熟练地给病人挂水、包扎,这些对李宝意来说,可能还是存在-定的难度,我和李宝意妈妈做了交流,告诉了她我的观察分析和孩子的游戏发展特点,请她不要着急,不要影响孩子的选择。 | ||||
引导策略: 李宝意以自己的方式在慢慢成长。或许他在交往时还不是那么主动;或许他画出的挂号单不是很形象;或许他在给小朋友“挂水”时,动作还没那么娴熟。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在尝试,获得新经验。这种主动的获得远比老师和家长强加给他的更符合他自身的需要,更具积极的意义。通过这次事件,李宝意妈妈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在老师肯定了李宝意的发展后,也给了家长一个讯息,老师对孩子是重视的,李宝意是不断在进步的。老师的肯定对家长来说,是种欣慰,也让她愿意去配合老师的工作。同时,通过我们与她的交流沟通,也让她了解了孩子发展的特点,发现了平时没有能注意到的孩子的一些品质。而作为老师的我,深深地感到,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只有尊重孩子,细致观察,深人分析,才能了解孩子的游戏需要:只有顺应幼儿的发展特点,适宜指导,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