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中一班 观察者: 章莉华
观察日期 | 2021.3 | 观察地点 | 中一班教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
观察对象 | 邹昊宇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6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邹昊宇是我们班上的新生,对新环境还处于适 应中,今天的跨班区域,他选择了美工区的活动,拿了白纸和勾线笔作为创作材料。在画画过程中,他画的是我们的班级:椅子、墙上的装饰物等,但是他比较拘谨,没有和周围的人过多的交流,看到任妍把画挂到了展示区,也跟着把自己的画挂到了展示区,不过他的画没有涂上颜色,接着他和任妍说起他画的是什么?
| 参照《指南》目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 虽然邹昊宇是班级新生,但是他能够大胆进行创作,能用观察眼光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再现出来。通过老师引导,同伴带动,能不断尝试用大胆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 | ||||
引导策略: 1.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在本次的美工区活动中,孩子们都非常的投入,因为整个题材和制作方式的多元化都是他们所喜欢的,所以孩子们的制作活动有一点沉浸式的快感。 2.提供一定的主题,孩子们能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创作。 3.提供别样的材料,其实在本次的制作过程中,老师反思到虽然孩子们绘画很投入,但是自由创作和发挥的空间比较小,那么怎样才能让这样自由创作空间增大呢?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折纸、超轻黏土等材料对作品进行一个融合性的制作,让作品更丰满。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中一班 观察者: 章莉华
观察日期 | 2021、4 | 观察地点 | 中一班教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
观察对象 | 黄晨阳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6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又到了跨班区域时间。阅读区内,其他孩子在看自己挑选的书,只有黄晨阳趴在桌上,四处张望,后来在老师的提醒下,他走到书架前挑了一本图画书,可是没看几页,就将手上的书颠来倒去,还不时将书卷成筒状,当作望远镜四处观看。后来,他索性把书摊在桌上,整个人趴在书上做休息状。直到阅读时间结束,黄晨阳也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书。 | 黄晨阳父亲在外工作,母亲长期独自抚养他,对他十分娇宠,任何要求(合理、无理)基本都给予满足。因此,黄晨阳许多事都习惯于妈妈包办代替,没有独立活动的意识,行为能力相对较弱。遇到问题时,他宁可选择放弃,也不会去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 ||||
引导策略: 1.利用孩子进入阅读区的自由时间,和黄晨阳一起挑选他感兴趣的图画书,陪他看、给他讲、说说他喜欢的画面内容,适时适当地让他知道阅读的一些基本方式:认识封面、封底,知道逐页翻、了解画面与文字的交互性……。 2.阅读时间,让他坐在能力较强的孩子身边,利用身边孩子的良好举动影响他,并捕捉他阅读中的 “闪光点”,在集体前面鼓励他、表扬他,树立他对阅读的兴趣与爱好,逐步建立阅读的行为意识。 3.利用妈妈下午来接黄晨阳的时间,在孩子愿意的前提下,让他们进入班级阅读区,在阅读的过程中,即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丰富他的情感、知识,老师又可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及时与黄晨阳妈妈交流,从旁加以指点。 |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中一班 观察者: 章莉华
观察日期 | 2021、5 | 观察地点 | 中一班教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
观察对象 | 张杰 何陆鹏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6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孩子们最期待的跨班区域时间到了,中一班的建筑区一直是班级里面男孩子特别喜欢玩的地方,今天张杰和何陆鹏进入到了建构区,可开心了,两个人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整个建筑区只听到张杰哈哈的大笑声。何陆鹏的行为就更离谱了,他将所有积木都推倒重来。但是在旁边的杨洋就十分安静,帮他们拣积木,还一直对他们说:“你们太吵了,轻点哟。”很多孩子都跑来告诉我,他们两个好吵,我过去看了他们几次,他们好像也意识到了,安静了一会,但一下子又那样了,我只好请他们休息一会,看看别人怎么玩的。 | 游戏是幼儿一项快乐而自由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教师应教育幼儿在共同游戏中学会文明,让幼儿明白保持安静也是一种文明行为。 | ||||
引导策略: 为了能让幼儿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形式,形成良好的交往倾向,我将幼儿在活动时常出现问题(如争抢玩具、大声吵闹、乱扔物品等)罗列出来,让幼儿自己想一想、谈一谈,启发他们自己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让他们了解交往中的一些常识(如:礼貌、宽容等),学习一些基本的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交往规则。 孩子们对见过的、体验过的、喜欢的事物印象特别深刻,而且也愿意用搭积木的方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也真的很好。我想在下次的活动中:引导孩子欣赏一些精美的建筑物图片,以开启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幼儿减少无目的的建构行为。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中一班 观察者: 章莉华
观察日期 | 2021.6 | 观察地点 | 中一班教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
观察对象 | 潘子依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6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孩子们进行了大约15分钟的跨班区域,我组织他们喝水,多数幼儿已经喝完了,这时潘子依才起身,然后向队伍的最后边走过去,走到高心娪的桌子前,他看到有几个小朋友正在看高心娪的画,便拿起桌子上的黑色勾线笔在刘梦晗的纸上随手画了两下。这时黄蒙浩跑过来告状说:“老师,潘子依在高心娪的纸上乱画。”我走到他的旁边,蹲下来问他:“为什么在人家的纸上乱画?”他一脸坏笑地说:“我想试试他的勾线笔有没有水?”我点点头:“哦!你用这种方式检查勾线笔有没有水啊?”他依然很得意地冲我笑。我说:“那你为什么不在自己的纸上试试呢?”他说:“我怕弄脏我的画。” | 在这个例子中,必须先了解潘子依搞破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讨厌高心娪,故意捉弄她,抑或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做出了在同学纸上乱画的行为。潘子依的行为有两种可能,一是特定对象,如特别讨厌的人;二是不特定的随机对象,目的在于引起老师或他人的关心和注意。 | ||||
引导策略: 1.若没有足够的佐证资料,教师就必须依照上述分析的可能因素,再次对潘子依进行观察,辅导潘子依改变行为。 2.在活动中,捕捉幼儿心理的真实思想。学龄前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优良品质,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还能促使幼儿在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与分享等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有利于其成年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