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小一 观察者: 胡秋芳
观察日期 | 2021.3.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区域活动 倒灌物品 |
观察对象 | 孟轩等幼儿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4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我在生活区投放了关于“倒”的材料,我放了两个牛奶盒子在一个托盘里,一个里面装有水,一个是空的,又在另一个托盘里放了漏斗,筛子,我告诉孩子们要想办法将一个牛奶盒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盒子里,但是不能洒出来。孩子们在进行操作时,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个别孩子直接拿着那个装有水的盒子往空瓶子里倒,还有的孩子用装有水的盒子小心翼翼的对准空盒子口倒,都有洒下来的情况。有孩子放弃了这一材料,有向老师寻求帮助的,也有孩子自己在不断的尝试。妙妙等小朋友选择漏斗和筛子去尝试倒,轩轩在无意识的观察同伴倒的情况后,而惊喜的发现用漏斗可以让水不洒出来。值得开心的是,后来她们两人在合作,一个用手包住空盒子的瓶口,一个将另一个盒子的水往里倒. | 1.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情况:幼儿喜欢这一材料,能积极主动的选择它进行操作;在操作时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后会放弃材料,还有的会向老师寻求帮助;一些幼儿会选择辅助材料帮助自己完成操作。 2.活动时专注程度与探究能力:幼儿活动时基本专注,个别幼儿会在遇到困难后放弃;部分幼儿会积极思考,尝试用辅助材料进行操作,会无意识的观察同伴的操作结果,探寻出最优化的方法 | ||||
引导策略:
一、向幼儿介绍材料的名称,用途及要求,旁观幼儿操作 1、 在幼儿寻求帮助时,引导他进一步完成操作 2、在发现幼儿有新的方式方法时,主动与幼儿沟通,彼此分析这一方法 二、创设多种“倒灌”的区域活动内容 1、如:豆子、米、沙粒等等 2、可以防止不同大小瓶口的器材让幼儿观察探索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小一 观察者: 胡秋芳
观察日期 | 2021.4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区域活动 撕贴画 |
观察对象 | 苏煜哲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4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在本次的区域活动中,我们丰富了多种操作材料。在美工区中,我们增添了小狮子头像,让幼儿进行撕纸,做小狮子的鬃毛。幼儿经过上学期的撕纸练习,对撕纸已经有了了解,部分幼儿能够将纸撕得很小并进行粘贴。今天,当幼儿刚刚进入区域角时,苏煜哲马上就选择了小狮子,一个人坐下来开始操作起来。他一边操作嘴里一直念叨着:“老师,我会撕得小小的”。对于幼儿的话我只是点了点头,说到:“粘的时候要将小狮子脸的四周粘满”。没过多久,他就拿着画兴奋地跑了上来,“老师老师,这是我贴好了。”他果然撕得小小的,但是小狮子的鬃毛应该是长长的卷卷的,而且都零零散散地贴满了小狮子的脸,当我看到他一脸的自豪感,也不忍心叫他重做,而是鼓励他:“你的撕纸和黏贴进步很大,我们在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听完我的话他已没有兴趣在美术区玩了。 | 在活动的开端,教师并没有强调操作要求,对于那些能力较好的幼儿只是简单的提醒下,忽视了能力弱的小朋友。乐乐在理解能力上较其他小朋友迟缓,虽然在活动中对撕纸活动很感兴趣,也经过一学期的练习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自主活动中,教师没有解释小狮子的鬃毛到底是怎样的环节,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操作,只是把撕和贴的技能巩固了一下。 | ||||
引导策略:
1、根据幼儿已有的美工技能,老师在提供材料方面要有所暗示。如:孩子已经掌握了撕和贴的技能,那这次就要求撕出某种形状,而不是简单地撕撕玩玩。小狮子的鬃毛是长长的卷卷的,那老师就可以在美术区粘贴一个狮子头像,暗示幼儿在撕纸的时候有要求。 2、教师在进行类似的美工活动中,要注意幼儿的能力差异,在区域里提供不同的材料设备,让幼儿有多种选择,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在巡回指导时,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不同表现,及时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调整幼儿游戏学习的状态。 4、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可以有意识地扩展有关内容,如:认知区投放一些小动物的图片,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 |
个案观察
班级: 小一班 观察者: 胡秋芳
观察日期 | 2021.5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故事表演 |
观察对象 | 杨文昊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4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老师带领孩子们在一边听故事“咕咚来了”熟悉故事内容和情节,一边鼓励孩子们来说说“故事里的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欢谁?”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有小兔、有小青蛙……”“我喜欢小白兔”……小朋友一会儿学着小兔跳,一会儿学着小马跑…… 昊昊跑过来轻轻地说:“老师,我来做咕咚吧!”我开始一愣,接着说:“好哇!你怎么做?”昊昊想都没想,两手一张举在脸两旁,张着大嘴巴比划了一下“就这样,吓死他们!”说完一脸的神气样。几个小女孩见状更是开心地和他嬉戏起来,发了疯似地教室里乱跑。 | 昊昊是一个知识面广、理解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的小男孩,他尤其喜欢在小朋友中间“耍酷”,想通过各种奇特的表现在吸引大家,让大家注意他,还经常提醒老师要表扬他。 小班幼儿通常是自我中心意识是很强的,而于果已经开始关注他人对他自己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我意识和交往意识已经得到了发展。 | ||||
措施: 1、告诉他能主动把“咕咚”的样子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保护孩子本真的表演欲望。 2、引导他用更合理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咕咚的声音特效,同样可以产生让小动物害怕的效果。 |
个案观察
班级: 小一班 观察者: 胡秋芳
观察日期 | 2021.6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阅读区: 绘本故事 |
观察对象 | 金政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4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老师请小朋友们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名字叫“咕咚来了”,只见轩轩瞪大了眼睛,嘴巴里跟着嘀咕:“咕咚来了,咕咚、咕咚”!随着故事内容的一点点讲述,孩子们听得鸦雀无声。当小兔子将“可怕的消息”一次次传开时,孩子们也不约而同地跟着大声呼喊:“咕咚来了!我们快逃命吧!”小金政更是一脸的恐惧,突然,他从椅子上站起来,跑到老师身边,一把抱住,着急地快要哭出来了:“老师老师,我们快跑吧,咕咚来了,我怕我怕……” 故事讲完后,小金政也不知道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看看小朋友又看看老师,一脸的无奈。 | 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少,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需要慢慢地去消化,但是他们又容易被直接地影响,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感表现较直接了当,本能反应凸显。 虽然这个故事浅显易懂,但孩子们对木瓜掉入水中所发出的声音一连锁因素以及声音的相声词都缺乏经验,他们只是单一地受故事人物对话和音响效果而做出本能的情绪反应。 | ||||
措施: 1、教师联系家长一起通过沉重实物掉入河水中的现象向幼儿解释“咕咚”这个有趣的词语。 2、保护好幼儿原始的表情表演,把金政紧张、恐惧的表情向小朋友们进行肯定,告诉他们小动物们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才有这样的表情,让大家都知道怎样的表情才是紧张、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