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大二班 观察者: 姚昕燕
观察日期 | 2020.10 | 观察地点 | 活动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
观察对象 | 方俊宇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6岁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最近在数学区投放了筷子,结合数学区的数学盒进行按数夹物的活动。 我和他们一起玩,以便指导幼儿用筷子的方法。我说:“我先夹”,于是在“1”的盒里夹了一个小球,其他的孩子依次夹取,到方俊宇时,已是最后一个数字“6”,我问:“这是几?”方俊宇说“是8”其他的孩子说“不对、不对”, 方俊宇又说:“是9”。我就问旁边的孔志豪:“他说的对吗?” 孔志豪脸都红了,紧张的说:“不知道”。于是我们又把那个数字儿歌背了一遍,方俊宇才改了过来,我们又继续夹起来。
| 方俊宇在各种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他接受能力较强,爱动脑子。我原想就指导孔志豪的,但是在区角活动中,发现了方俊宇对数还是模糊的,对数还有混淆,这也说明有部分幼儿对数的认识不是非常清楚,在集体活动中不易发现,因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易模仿和从众,使老师不能全面的了解每个幼儿。
| ||||
引导策略:
在生活的各环节加强对数字的认识,在区域活动时多观察幼儿,指导幼儿对数的实际意义的认识,并做有效记录,小组活动时全面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的程度,益智区更换材料,增强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兴趣,出于我的威严才继续游戏的,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应该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大二班 观察者: 姚昕燕
观察日期 | 2020.11 | 观察地点 | 活动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
观察对象 | 钱逸扬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6岁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区域活动之前,我拿出两筐操作材料对小朋友们说:“今天老师给手工操作区准备了许多操作材料,有吸管、糖纸、模具刀、皱纹纸、小盘子、小树枝等等,看看小朋友用这些材料和橡皮泥能做成什么,只见赵博勋最先抢到模具刀,接着另一个小朋友把糖纸拿到自己的跟前„„由于准备的材料非常充足每个幼儿都拿到了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筐里还剩下不少材料。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赵博勋一会拿刀无目的地切来切去,一会又拿小盘子摆弄来摆弄去,第二个拿着糖纸对着教室看了又看,显然他又发现了糖纸的另外秘密。 |
操作区是孩子们常去的地方,每次活动都有许多小朋友进入到操作区玩他们喜欢的橡皮泥,他们用橡皮泥搓麻花、团小球,做糕点,但是由于缺乏一些辅助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幼儿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搓搓、团团、压压,操作区逐渐无人问津。 | ||||
引导策略:
1、改变材料的投放方式,逐步增添游戏材料。活动区的材料要不断变化,应该在幼儿游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幼儿提供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材料的投放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而不能一下子提供较多的游戏材料,在更新游戏材料时同时要把旧材料拿走一些,这样更能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操作动机。 2、材料投放的数量要适中。投放的材料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力的转移,幼儿光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不利于幼儿之间的交往和创造性的发挥。但过少容易造成幼儿挣抢玩具,引发矛盾冲突。因此在下次活动中尝试看一看到底提供多少材料才是最科学的、合理的,既能吸引幼儿,又能让幼儿玩得恰如其分。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小二班 观察者: 姚昕燕
观察日期 | 2020.12 | 观察地点 | 活动室 | 活动内容 | 跨班区域 |
观察对象 | 徐雅涵 | 性 别 | 女 | 年 龄 | 6岁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区域活动开始好一会了,“图书区”里一个阅读者也没有,三位小管理员无所事事地摆弄着图书,我一看这种情景就扮阅读者走进了图书区:“请问,这里有《孙悟空》吗?”一听这话,三个幼儿一起上前忙开了。徐雅涵帮我查书,轩轩帮我搬椅子,小凯帮我也找书。 我在看书的时候李欣研还问我:“老师,你还需要其它的书吗?我可以提前给你找好!”我说:“你们的服务那么好,为什么没有读者光顾呢?是不是大家不知道不喜欢来看书呢?如果你们能跟小朋友介绍一下好看的书就好了!”三位管理员一听都说:“我们出去宣传我们的图书吧。”徐雅涵想了想又说:“我们出去了,书店里就没有人了,有人来了怎么办?”他们想了想,最后决定由轩轩出去做宣传工作,图书区留两个管理员。 | 开始的时候图书区由于没有人光顾,三个幼儿无所事事,没有进入角色,幼儿之间的角色互动也很少,但当老师适时的介入游戏后,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特别是老师用征询式的口吻给出新的合理建议,把幼儿从游戏的机能性动作引入想象的情节,将独自性游戏引导到角色之间合作沟通的层次,使之成为幼儿主动的行为。 | ||||
引导策略:
1、我们要及时增添贴近孩子们生活和孩子们感兴趣的图书。在其他的区域里也要及时更换或增加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和积极参与的兴趣。 2、通过教师适时的介入交流,让大家充分发言,并寻找更多的符合游戏内容的方法和建议,教师在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适时介入能启发幼儿将主题情节深入下去,增强同伴间的互动合作和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