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文章内容
个案观察记录3篇胡秋芳
发布时间:2021-01-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艳

个案观察

班级: 小一班                              观察者: 胡秋芳    

观察日期

2020.9.

观察地点

教室

活动内容

  区域游戏

观察对象

杨栋宇

性     别

年      龄

4

观    察  记  录

解释与分析

杨栋宇在生活区里钓小鱼,他玩得很开心,手拿着带有长长绳子的钓鱼竿,每一次当“鱼钩”上钓到一条“鱼”时,他都会喜滋滋地说:“看,我又钓到一条大鱼啦!”……慢慢地,“围观”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在数着小鱼,有的试图伸手去“河”里抓鱼,有的在和杨栋宇商量可不可以让给自己玩玩。杨栋宇一边赶着伸进“河”里的小手,一边说:“不行不行,我还没钓完呢!”“老师,他用手去抓鱼!鱼是要钓的,不能抓”……他慌忙地“保护”着自己的游戏“阵地”。这时候老师介入:“杨栋宇,你真能干,钓上来这么多鱼,分点给这里的小朋友吧!”他听了说:“好吧好吧!”想了会又说:“卖鱼啦卖鱼啦!”……周围的小伙伴拿到杨栋宇“卖”给他们的鱼,特别开心地说“我要买好多鱼”“我买到了一条三角形的鱼”……

 

生活区的钓小鱼是小朋友都比较喜欢的游戏,因为钓鱼竿数量有限,小朋友一般会轮流玩,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小朋友钓到小鱼后非常开心,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小班孩子由于年龄特点,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喜欢独自玩,这时候,老师的介入是适时的,提醒了孩子们在游戏中进行交往。同时,这位杨栋宇小朋友语言能力也发展地较好,他用生活经验“卖鱼”和小伙伴们进行了互动,其他小朋友也在这一生动的情境中交流起来,对孩子们的口语表达的能力发展是有帮助的。

措施:

1、通过老师的介入,帮助幼儿知道互相交往,游戏会更有趣。

2材料跟进:结合课程游戏化教学,小班幼儿对形状要有所了解。老师进一步借助小鱼的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给孩子们提供装小鱼的篮子,并提供晒鱼干的游戏材料和场地,让孩子们在情境性游戏中发展平面的形状思维。

 

 

个案观察

班级: 小一班                              观察者: 胡秋芳    

观察日期

2020.10

观察地点

教室

活动内容

 区域游戏

观察对象

杨栋宇等

性     别

年      龄

4

观    察  记  录

解释与分析

今天生活区里的钓鱼者是许文昊,他乐滋滋地认认真真地钓着。杨栋宇也想去钓,但是他晚来了,只能先站在一旁观看,老师连忙介入:“杨栋宇,你去买鱼吧!”同时递给他装鱼的小篮子,并提示他小篮子上有标志,他立刻明白了,挑了个自己喜欢的篮子对许文昊说:“我要买三角形的鱼。”两个人仔细地盯着“河”里的鱼,一边指着一边说:“就钓这条,这是三角形的。”看到帐篷里的小朋友在玩过家家游戏,他就主动把小鱼送给了他们。   杨文昊也拿着小篮子买来了小鱼,这一次都是圆形的。他拿着一篮子的鱼对杨栋宇说:“你看,我也买来了好多圆形的鱼。”杨栋宇:“我们今天吃鱼汤吧!”“ 这么多小鱼,娃娃家也吃不完啊!”在老师的提醒下,娃娃家的小朋友们把买来的小鱼去夹起来晒一晒,在晒鱼干的场地上,孩子们也能按照形状标志分类晾晒。

 

 1、孩子们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这种生活经验会在游戏中得到呈现,同时,一次次的游戏也为孩子们积累更多的经验。比如:在“钓鱼”的游戏中,孩子们会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买鱼和卖鱼,以及去娃娃家送鱼,同时,当看到有小朋友充当了已有的角色时,自己也要守规则,充当另一个角色再去玩。这就是经验与游戏实践的互相渗透。2、小班孩子喜欢角色的随意互换,往往上一秒A幼儿是客人,过了一会,他又变成了主人。可见,孩子们对感兴趣的事情是无计划无目的地随时要满足的。3、老师的这一材料的跟进,也推进了游戏的发展,让孩子们有“事”可做,有新的尝试与探索。

措施:

1、教师对材料进行补充和根据,让小班孩子有更多的游戏材料进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家长让孩子多参与家庭生活。

                                 个案观察

班级: 小一班                              观察者: 胡秋芳    

观察日期

2020.11

观察地点

教室

活动内容

 跨班区域

观察对象

苏煜哲等

性     别

年      龄

4

观    察  记  录

解释与分析

在一次晨间跨班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分别吃完早点走进区域拿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不一会,就听到小朋友喊叶玺和苏煜哲打起来了,急忙跑过去一了解,原来两人为了挣抢拼图玩具而发生冲突的。苏煜哲因为抢到了玩具,已经又在定定心心地玩起来了。而叶玺一边捂着脸一边不服气地朝我说:“胡老师,是这个拼图一直是我玩的,苏煜哲抢了我的玩具。”说着又哭了起来。看着叶玺有点抓伤的脸,为了安抚她,我先让苏煜哲让出玩具,并给他找来了好看的图书,但是,他似乎不喜欢我认为好玩的图书,没办法,我只能好好地和叶玺商量,请她让一部分玩具给苏煜哲,这样,大家平心静气地一起玩起来,两位小朋友恢复了正常游戏状态。

通过这件事,我一方面重新思考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那就是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还比较强,自控能力差,对喜欢的玩具独占欲强,他们在游戏中只是喜欢玩。另一方面我也了解了一些孩子的家庭教育背景,现在的孩子在大人的百般呵护下,“唯我独有”的意识更强了,家长们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让孩子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对于苏煜哲不喜欢我推荐的图书,我也意识到顺应孩子的选择,同时,我认为跨班区域活动或许能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游戏空间,有更多的游戏材料和活动场地,这样冲突也会减少。

措施:

1、为了调整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争抢状态,我在材料的投放上采取一点措施,就是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材料进行分类,让孩子们同时可以进行某一种材料的操作,这样在老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区域情况的时候,能满足孩子们的游戏欲望。

2、同时,我也还是坚持利用小故事、儿歌的形式进行教育引导,希望能让孩子们在每一天的成长中慢慢懂得分享。

3、鼓励幼儿参与跨班区域活动,熟悉邻班活动区域中的材料和游戏内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新世纪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