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小一 观察者: 胡秋芳
观察日期 | 2018.4.10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绘本戏剧 表演游戏 |
观察对象 | 张清睿 | 性 别 | 男 | 年 龄 | 4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老师组织小朋友欣赏完绘本故事《咕咚来了》后,小朋友读一个劲地嚷嚷着“真好听真好听!”睿睿站起来激动地说“老师我还要听一遍!”于是,老师就根据预先设计的目标带领小朋友再来听一遍故事,但这次是一边听一边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做着小兔的动作,等到小兔要躲起来的时候,大家又在老师的启发下躲到了自己的小椅子后面。大家可兴奋了,特别是小动物躲藏的时候,教室里一片惊叫声,睿睿更是在气氛的熏陶下,舞手舞脚,摇头晃脑,一到要躲的情节处,就一边怪声怪气地叫着一边推推搡搡左右同伴,玩得有点儿疯。“小朋友可要听好故事情节,我们对应着不用的讲述内容来做游戏好吗?”为了达到预计发展效果,老师提醒小朋友。但是在接下来的游戏中,睿睿似乎玩得更疯了,小动物模仿动作也不做了,就一心等着躲藏时和其他小朋友挤挤撞撞地“躲”,嬉笑地忘乎所以。 | 绘本故事《咕咚来了》情节单一有趣,很符合小班年龄段孩子的理解,小朋友在欣赏第一遍时就明白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小动物的特征鲜明,易于模仿表现。从孩子们特别是睿睿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躲”这一动态表现很感兴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一个情节性的小游戏,大家可以互动起来,哪怕是你碰下我我撞下你,都是有意思的逗乐,所以在游戏中大家特别期待这一时段的分享。 | ||||
引导策略: 1、让故事中角色的特征更加明显一点,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小动物的头饰,让不同的小朋友戴上头饰,意识到自己将扮演某某小动物,另外将小动物的特征模仿动作单独拎出来,让幼儿多感知多体验,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小动物的动作,给动物形象贴上自己设计的标签,加深幼儿的直观形象。 2、如果像睿睿这样在游戏中自控能力较差,容易脱离游戏目标的小朋友,可以选择让他先充当“观众”,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一边听故事一边表演游戏的,为什么在表演中有过多的嬉笑声会影响大家的情绪。
|
个案观察记录
班级: 小一 观察者: 胡秋芳
观察日期 | 2018.4.25 | 观察地点 | 教室 | 活动内容 | 绘本戏剧 角色表演 |
观察对象 | 戚薇 | 性 别 | 女 | 年 龄 | 4 |
观 察 记 录 | 解释与分析 | ||||
今天将绘本故事《咕咚来了》第一片段“小兔和小马的对话”进行指导和梳理。小朋友的角色已经选好,薇薇扮演的是小白兔,可爱的“小白兔”一蹦一跳地出场了,薇薇长得白白胖胖,很符合一只小白兔的形象,在音乐伴奏下她笨拙地跳着老师指导的舞蹈,随着情节的发展,薇薇从小兔劳动到睡觉到被“咕咚”声吓醒躲进树林里,都做的很好。小马出场了,一段舞蹈后不见“小白兔”出来“报信”,我来到“树林”后面只见薇薇还在傻傻地躲着,“薇薇,你快跑出来给小马们报信啊!”他这才意识到故事情节在往下发展,“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啦!”薇薇平淡地说着台词,脸上一点看不出紧张惊慌的神情。老师一边讲解故事情节,解释小动物是怎样慌张失措,但是薇薇还是体会不到感觉。 | 这次活动孩子们比上次更主动积极了,但是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舞台经验,能进行单一的表演,从薇薇的表现来看,对故事的情节发展性还缺乏理解,只知道表现一下小兔就完了,不知道故事在发展。另外没有将自己的角色身份投入到故事情感中去,一方面在之前了解故事中的角色时没有很好地解读角色情感,另一方面是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果,所以在这方面情感体现中显得木讷和 | ||||
引导策略:
1、可以组织幼儿这再次细致地欣赏故事情节,将其中每个小动物独立出来,引导幼儿分析当时它们的心情,如:“小朋友想想,突然听见一个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声音,你的心里面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感觉?”“你说话的时候会怎么说?”鼓励幼儿大胆地创编自己害怕时的动作和表情。 2、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各种表情的图片和视频,让幼儿学一学,照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表情,同伴间互相欣赏等等。 3、请表演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幼儿进行表演示范,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对故事情节理解和对角色语气、神态表现的感受和领会。 |